新闻动态

微课|除了内疚、愤怒和缅怀,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哀伤处理

来源:会明心理 发布时间:2020-04-01 浏览次数:6135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比往年还要沉重很多。但是因为疫情还没有过去,国家都在倡导网上祭拜,一时之间,我们的情绪也似乎被深埋在了心里。

有时候,我们这代年轻人会回避或者不屑清明节,或者葬礼时的一些习俗。然而有些习俗是有它的心理学意义的。就是在死者与亲人(包括朋友)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让亲人能更深地与死者的整个人生进行联接,也可以让亲人在死者面前,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念。这就涉及到了哀伤辅导的一些过程。

 

图片 4.png


比如:哭丧——大概是指在各种仪式中,哭泣,对死者念叨,甚至大声哭诉。这个行为有什么意义呢?它可以有效地把受过创伤的人们从哀伤的第一个阶段否认期拉到第二个阶段愤怒期,也就是不再否认死亡,而发泄情绪,这发泄情绪对愤怒、伤心、自责的情绪都有相当大的缓解。在此,有人会问了,我能理解愤怒、伤心,为什么会有自责呢?其实在死者面前,亲人都会有一个隐秘的情绪,就是自责,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的照顾不周,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的陪伴过少,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对死者的苛刻……所以,这时是一个自责情绪的表达的时机。

扫墓: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地点,聚集特点的人,做特定的事儿我们可能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情绪,无论是对先人,还是对现在的生活。而我们往往在生活中无法发泄出来。那么,扫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泄情绪的机会。而且,非常具有心理学意味的是,我们只在每年的这个特定的时间(清明或者周年日),去特定的地点(墓地),聚集特定的人(亲人们),做特定的事儿(扫墓、祭拜)。因此,扫墓是一个“心理治疗”的环节。

今年的清明多了很多不同的悲凉。因为虽然春天会来,夏天会回来,但有人永远等不到了。

图片 1.png


如果说上面的照片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长长的静默和无奈,他们站在这里只是队伍中的一个点。那么下面的这幅图就是提醒我们“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图片 2.png


看起来他们是和我们没有太多连接的陌生人,但是每个人在一生当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亲朋好友的死亡。死亡是如此决绝,不可逆转,至亲至爱的离世让人痛苦不堪。但大多数人,借由时间,借由成长,能够慢慢地适应,然而有些人却需要干预。国外研究表明,丧亲者中大约15%的人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帮助。

经历了丧失,我们为何会如此痛苦?我们到底需要做些什么,才可以不这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