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室

您的当前位置:企业定制频道首页 > 阅览室

拒绝污名化,走出病耻感

发布时间:2019-03-28文章来源:会明心理 浏览次数:5713 点赞量:2

 当前,尽管我们对心理问题的生物基础有了突飞猛进的深入了解,但有心理困扰的人群好像并没有因此得到更好的对待。那些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人,往往被大众排挤。人们认为他们只要改变想法和行为就可以了,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更为常见的就是,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个体无法控制对他们的排挤。而且,我们会为有躯体疾病的人提供各种医疗资源,也会对他们表达同情,然而对于一个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人而言,我们做的不知少了多少。

会明心理:拒绝污名化,走出病耻感.jpg

“社会:嘿,我们不想接近你!你这个有病、危险、吓人的的人!”、“社会:我们才没伤害有精神疾病的人。是他们疯了!”污名化(stigma)。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即,对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等,它真实存在,且影响深远。如果让一个不了解精神疾病的人画出对精神疾病的概念,他们通常还会画出两个不同的人群——“我们”和“他们”、“正常”和“不正常”。

 恐惧感以及缺乏相关的知识往往是导致这种反应的原因。很多人都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精神疾病,更不知道它对人们的影响有不同的程度。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卫生医疗体系以及科普教育的不到位。还有很大一部分则源于美国的社会文化,在美国,“自力更生”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这样的观念往往让人们觉得,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努力工作来解决。这种陈旧的保守观念难以解释现实期待。

 骨折的人并不想骨折,同样,有精神疾病的人也并不想得病。而且,后者的感受强度并不比前者差。让人唏嘘的是,污名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彻底清除的。我们需要在人群中开展科普教育,告诉他们精神疾病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疾病,每一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世界上并没有一种万能药能治愈所有大脑的问题。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开展科普教育,将这种疾病体验正常化,污名化依然会继续存在。但是,通过强调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共同点——不舒服、担忧、挣扎、痛苦等,也许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和其他人一样需要支持和理解。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却是一个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