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观整合辅助笔记1(第一讲:有无相生)
发布时间:2017-08-17 19:21:16文章来源: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279 点赞量:2
做为一个心理专业出身的人,当真佩服肖慧明老师把中国道家哲学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的壮举.
现在的心理学界,一方面需要学习传统的西方理论(如精神分析),另一方面则需要本土化,本土化则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像高老师的音乐治疗,朱老师的意象,确实是创新,值得佩服,但,我们更需要把中国传统哲学思维运用起来,因为那才是中国人灵魂的根,这样的治疗才更适合于国人心理特点!虽然学界肯定会有人说不正统,但是没关系,弗洛伊德老先生当年也是被千夫所指,对比起来就没有什么了。
第一讲:有无相生
一个杯子外表陶瓷的光洁与华丽的纹饰,让我们看起来觉得它很好,这些统统谓之“有”。
而如果杯子中间没有一个“凹槽”,它就无法行使盛水的功能,而这个凹槽谓之“无”。
可见,有和无要结合起来,事物才能正常运行。无并不比有更坏,有并不比无更好。
杯子要有无结合,而人也亦然。。。
很多人为了不断满足自己无穷尽的欲望,每天疲于奔命地追寻着“有”(有钱有权势有地位被人重视等等),而他们被自己的欲望束缚住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自由,因为当他们处于”无“的时候,他们就会痛苦难忍。
而解决的方法只有一种,坐在痛苦里,慢慢适应其相反的“无”的状态,最后你会发现,即便你没有那些,你似乎也在生活着,而且生活得并不象想象中那样糟糕。看来,痛苦是缘于自己。
当人既能适应“有”,又能适应“无”时,这种感觉是不是很自由呢?
案例:
我妈之前一直是不断追寻“有”的一个成功人士,但是她无法容忍自己和别人的“无”,甚至会因为我生病而耽误做事而破口大骂,因为她觉得,只有不断地获得各种各样的东西(如优秀),才能证明这个人的人生是好的。不过她当时忽略了,当人死去的时候,一切费尽心机获得的东西都要还回去。
但是这个情况因为她患癌症而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她现在开始适应“无”的状态,安然自得,适可而止,知足长乐。
当一个人能面对“死亡”这种最大的“无”时,还有什么其它的“无”不能适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