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室

您的当前位置:团体定制频道首页 > 阅览室 >详情

我们是大海——面对负性感受时

发布时间:2018-05-10文章来源:会明心理浏览次数:6918 点赞量:19

 难免地,不明原因地,在生活中抑郁的感觉、焦虑的感觉就会袭击一下我们。那种感受就像,本来昨天还很明晰的生活路径今天就模糊一片了,我们看不清道路找不到方向;自己似乎一下子不重要了,没有人需要我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原因;脑袋里乱糟糟的,不能思考;内心里很慌张,甚至很害怕,控制感失去了;心情低落,没有兴趣做任何事情,即使是娱乐;没有胃口,不想动弹,一发呆就是一上午一整天......

 出现这些让人难受的情绪困扰后,我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呢?喜欢了解自己、探讨精神世界的人们也许早就知道和践行了几种有效的方法:运动、亲近自然、暂时沉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养一个小宠物、听冥想的音乐、做放松训练、加入一个支持性团体等等。是的,做这些事情很有效,尽快摆脱那些负性情绪带来的痛苦感受,也似乎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拿掉症状):有力量的人选择对抗,没有力量的人选择逃离。可是无论这次我们是如何成功地摆脱了负性情绪的袭击,注定我们还要迎接它们下一次的到来,这显得很无奈。

我们是大海——面对负性感受时 -会明心理.jpg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被负性情绪的袭击,都是现实的生活事件(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亲子关系中)激活了我们童年的创伤事件,比如丧失、拒绝,埋藏在无法触及的潜意识里的痛苦感受被带到现实里来了。想想看,儿童对于生活事件的理解该是怎样的严重啊!母亲(心理学把凡是养育孩子的重要他人都称为母亲)只是发泄情绪,孩子已经解读成被抛弃。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人如果被抛弃,那意味着什么——死亡。不过是一个拒绝,我怎么就能焦虑开来?这大概就是根源。找到了根源,我们就不难发现:治病需祛根。不把根挖出来,只是一次一次压下去或者绕着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咨询师会告诉你,其实每一次负性情绪的袭击都是一次解决问题的契机!感性的老师会把这次负性情绪比作当年的那个受伤、委屈的小孩,现实的类似的事件把他带到你面前了:他噙着眼泪、无法言表地向上望着今天的我们。我们是再次粗暴地把他推开(对抗),还是再次躲开他求助的目光(逃离)呢?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教给我们一个有温度的词汇,叫作抱持。是的,他教我们将袭击我们的负性情绪抱个满怀!抱持是热爱,是接纳。内观流派的老师则会教我们和当下的负性感受在一起,浸泡其中,看看这个感受在告诉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了。

 举一个例子,皮肤过敏了(皮肤过敏可能是由于情感敏感引起的),在发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挠它,可以吃抗过敏药,可以发怒抱怨,也可以——待在焦躁里,深呼吸,用自己温暖的手掌去安抚红肿发痒的皮肤,同时安慰内心:没事,没事。再举一个例子,不知被什么困扰而焦灼不安时,可以去登山远足,可以出去消费购物,可以大吃零食,可以找朋友聚会,也可以——浸泡在焦虑里,深呼吸,紧紧地环抱住自己,同时安慰内心:没关系,没关系。这样试着做几次,看看是不是有助于焦躁的情绪更快地褪去。而且,如果幸运的话,来自遥远的童年的画面、话语(创伤回忆)会不期而至到我们的头脑中,那一刻,我们如梦初醒。这个和当下情绪在一起、任由感受引领(自由联想)的过程,更多地时候得由咨询师来帮助我们来完成。

 梦醒了。我们看到了委屈、害怕的那个童年的自己,和那个无助的孩童一起品味着恐惧,于是我们为自己曾经遭遇的分离、恐吓、羞辱、责骂而伤感哭泣。是到了该哭一场的时候了,是到了该和这一段往事告别的时候了。这个过程叫作哀伤——人类伟大的心理功能。人生处处有遗憾(丧失),唯有时时和遗憾们作别,我们才能继续昂扬地走下去。一个人哀伤的能力,就是他成长的能力。哀伤的形式多种,比如设置一个告别仪式,也是要我们承认和被允许大肆痛苦,然后和过去就此别过。这在亲人离世、恋爱失败、重要他人离开时可以尝试。

 心理的魔咒(童年创伤)破除了,也为此哀悼作别了,我们不再为其所困,和外界互动的模式(客体关系)开始改变。互动模式的改变带来了不一样的人际关系结果,新的结果让我们欣喜,进一步鼓励我们继续改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领悟加上不断地行为上的改变,困扰我们的负性情绪终于消失,我们如重获新生(修通)。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人体犹如海洋,能够消化一切负性情绪和感受。只是我们太过惧怕那些感受了,以为会被它们再次带入无底黑色深渊。恐高的人若肯站在高处,他会真地掉下去吗?也许他只是渐渐变得不那么怕高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会明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韩媛媛原创首发网站,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我要点赞: +1
分享到: